工信部重磅新政引爆卫星通信产业 2030年用户目标超千万
时间:2025/9/3 8:07:34 来源:打印
卫星通信的大门正向市场敞开,一场由政策引领、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的太空经济新浪潮正扑面而来。
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国际合作等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
《指导意见》从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电信资源供给、加强卫星通信监管、提升协同推进合力等六方面提出19条思路举措,旨在激发商业航天创新活力,推动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
系统构建政策框架 培育太空经济新增长点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基于对当前技术趋势、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需求的综合考量。”北京天通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佟金龙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一是技术融合与产业变革趋势。“空天地一体化”成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卫星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手机、汽车、无人机等设备直连卫星的创新探索日益活跃,卫星通信正从传统的专业应用领域(如国防、应急)向大众消费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应对全球竞争,争夺战略制高点。全球范围内,低轨卫星星座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需要加快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宽带网络覆盖,为各类用户提供高速卫星互联网服务,以巩固和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是满足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如5G/6G)融合发展,是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能有效支撑网络强国、航天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另一方面服务民生与安全保障:在偏远地区、边疆、海洋、天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卫星通信能够提供有效的网络接入服务,助力电信普遍服务,推进数字惠民。同时,它在自然灾害等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先满足国家应急通信需求。
四是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优化业务准入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旨在为各类经营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潜力,激发商业航天创新活力。
新航天星空实验室主任、空间技术专家、高级航天工程师张传军告诉中国工业报,中国商业航天历经近十年发展,已成为国家鼓励的创新方向,与低空经济、生物制造共同被列为重点领域。一批从体制内走出的科研人员与创业者通过独立融资、自主研制火箭与卫星,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的航天力量。商业航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师赖海光告诉中国工业报,《指导意见》的发布对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
“它明确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这样的具体目标,分业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强调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基础元器件、芯片、关键终端设备等产品的供给水平,这些都将极大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降低创新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最终促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成熟。”赖海光说。
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民营企业迎来新机遇
佟金龙指出,目前商业航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准入壁垒主要集中在频谱与轨道资源壁垒、业务资质门槛、市场参与空间以及技术标准与兼容性等方面。
《指导意见》直面这些痛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佟金龙表示,在频谱与轨道资源的获取上,国际申报协调复杂,国内获取难,民营企业难以独立获取和有效使用这些稀缺资源。《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频轨资源创新管理,将通过批量颁发许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方式,指导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确保民营企业与传统国家队主体享有平等机会。
《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分销代理业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并鼓励探索卫星物联网等新型业务。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可以更便捷地利用现有在轨卫星资源,大幅降低初始进入门槛。
由于现有分类目录可能无法涵盖新业态,审批流程对民营企业存在不确定性,新型业务缺乏明确准入路径。《指导意见》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优化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为进一步向各类经营主体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技术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系统间互联互通难,民营企业需适配多种标准,增加成本和复杂度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开放共享、天地融合的卫星通信标准体系,推动标准统一和体制兼容,鼓励产业链主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指导意见》还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利用各类高低轨在轨卫星资源,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分销代理业务等多种商业化合作方式,盘活存量卫星资源,丰富业务种类,繁荣卫星通信市场”。
对此,佟金龙表示,自主建造和发射卫星成本高昂。租用现有在轨卫星的冗余容量或特定波束资源,使得民营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初始投资切入市场,快速开展业务,如同“轻资产运营”。一些国有或现有卫星系统可能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民营企业通过租用方式,可以激活这些“沉睡”的资产,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自身发展赋能。此外,民营企业可以更专注于自身擅长的应用开发、市场拓展和用户服务环节,而非一定要重投入于卫星制造和发射等上游领域。
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分销代理业务”是否会重塑整个产业生态?
河北神舟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姜江告诉中国工业报,这必将催生新一代的“太空应用开发商”和“虚拟卫星运营商”。这些企业不直接拥有卫星资产,而是专注于租用带宽,面向垂直行业(如海事、航空、能源、物联网)进行深度开发,提供定制化的终端、软件和一站式解决方案。这将深刻重塑产业生态,推动价值链从“以卫星制造为中心”向“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转移,形成一个“卫星资源所有者—增值服务商—终端用户”的多层协作生态。这种专业化分工能极大激发应用创新,催生前所未有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真正繁荣卫星通信市场。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工信部重磅新政引爆卫星通信产业 2030年用户目标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