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际站登录注册帮助

用电量首破万亿千瓦时 中国能源结构迈入“低碳化”新阶段

时间:2025/9/3 8:08:05 来源:打印

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与产业转型的“风向标”,用电量数据既直观反映出文旅消费升温、产业活动活跃的经济向好态势,更暗藏着我国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数据中持续提升的“含绿量”,清晰印证了电力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坚定步伐。

在近日召开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明确表示,我国电力结构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电力结构呈现出哪些具体特征?未来又将朝着哪些方向持续迈进?

电力结构正式迈入低碳化阶段

风电、光伏的新增发电量已完全覆盖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成为保障电力供应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今年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领域接连实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为电力结构“去碳化”奠定坚实基础。

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越火电,打破传统火电长期主导的装机格局。

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60%,标志着我国电力结构正式迈入“低碳化”发展新阶段。

潘慧敏在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披露,风电、光伏两大新能源品类在电力供应中的贡献尤为突出:上半年二者合计发电量达11478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27.4%,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提升至23.7%,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风电、光伏的新增发电量已完全覆盖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成为保障电力供应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从宏观价值来看,绿色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的核心抓手:一方面,它能倒逼高耗能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可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要实现绿色电力“发得出、用得上”,输变配送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撑与网络建设同样不可或缺。

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行业专家给出了深度解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我国目前仍处于碳达峰推进阶段,能源消费与生产结构仍以煤炭为基础,煤电在当前电力结构中占比依然较高。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国在碳排放管控上采用‘强度控制模式’——即按单位发电量设定碳排放上限。”

这种机制的核心优势在于“刚性减排”与“弹性发展”的平衡:通过设定单位发电量碳排放上限,倒逼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与低碳技术应用,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刚性需求,为长期低碳转型预留合理空间,是符合我国当前能源禀赋的务实选择。

产业转型与绿色电力协同共进

产业转型与电力转型并非单向推动关系,而是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支撑需求”的双向赋能格局。

攀升的用电量数据,不仅是电力转型的“成绩单”,更是经济活力释放的最直观信号。从第一产业的现代农业生产,到第二产业的工厂智能制造,再到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场景,乃至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所有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力的基础支撑。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印证。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当前第二产业用电量呈持续回升态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增速尤为突出。具体数据显示,今年1—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较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转型与电力转型并非单向推动关系,而是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支撑需求”的双向赋能格局。

一方面,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中心的快速崛起,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清洁性、连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倒逼电力装备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赛道上构筑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电力结构的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又为新兴产业提供了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帮助产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提升绿色竞争力。

在这一协同过程中,发电设备企业扮演着核心支撑角色。以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为代表的能源电力龙头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技术与产品,在发电设备制造、输变电设备供应等领域持续发力,为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支撑,助力我国绿色发展稳步前行。

东方电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积极聚焦新能源发电设备赛道,持续加大风电、光伏等装备的研发与产能布局。通过技术迭代创新,其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发电效率、长期运行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例如,针对低风速地区研发的新型风机,可在风速较低的环境下实现高效发电,拓展了风能开发的地理范围。光伏逆变器则通过优化电路设计,进一步降低能量损耗。这些技术突破为我国大规模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硬核”装备保障,直接推动绿色电力供应规模扩大。同时,有效匹配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日益增长的绿色电力需求,形成“装备创新—能源生产—产业需求”的良性循环。

哈电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新型储能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重点参与建设的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并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更重要的是,该项目的关键核心装备与深地空间利用产品实现100%自主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大规模发展新型储能、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

随着电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发电和输变电企业积极迎合市场转型,也收获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旗下企业为例,平高电气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突出,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0项,9项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世界首台550千伏旁路触发间隙装置、550千伏C4环保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成功投运,大幅提升了高压输变电系统的安全性、环保性与传输效率。依托技术创新与转型,平高电气上半年营收达56.96亿元,同比增长12.96%;归母净利润6.65亿元,同比增长24.59%。

宝光股份则凭借新能源业务的突破实现业绩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8.49亿元,同比增长8.38%;归母净利润4593.04万元,同比增长42.98%,盈利提升显著。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用电量首破万亿千瓦时 中国能源结构迈入“低碳化”新阶段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