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际站登录注册帮助

十余项标准项目推进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时间:2025/9/15 8:03:06 来源:打印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扩张与低空经济的加速崛起,高性能电池作为核心动力支撑,其技术迭代需求日益迫切。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突出优势,有效突破传统液态锂电池的性能瓶颈,已快速成长为全球高性能电池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

9月10-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固态电池材料评测用模具电池装配方法》等10项固态电池团体标准送审审查会,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硫化氢产气量评价方法》等5项标准项目启动会。固态电池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再进一步。

据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预计高达40%,产能建设正在全面提速。

标准引领:填补空白,规范行业发展

全固态电池行业曾长期面临"全固态""半固态"概念界定模糊、产品规格不统一等问题,不同厂商技术定义与生产标准分歧,导致市场认知混乱,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从"判定方法"到"规格尺寸",再到材料评测与安全评价,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正持续完善,为产业化筑牢根基。

8月,《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团体标准正式立项,聚焦全固态电池单体的封装方式、规格尺寸及公差等关键指标,明确软包三封边封装等核心要求。

孚能科技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团体标准统一电芯外形尺寸和公差,将从三方面推动产业化:一是为企业明确设计方向,减少探索性投入,集中资源突破电解质、电极等核心技术;二是为电池pack设计提供清晰输入条件,让电芯研发与下游应用开发并行推进,缩短产业化周期;三是推动企业在工艺、设备上与标准对齐,形成产业协同效应,避免"各自为战"。

标准落地后,孚能科技认为企业需围绕两方面调整:技术端需按统一尺寸优化电芯结构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公差要求;产能端则要适配标准尺寸的生产设备,部分老旧产线可能需升级改造,同时在供应链端与车企、设备厂商协同,保障全链条符合标准规范。

此前,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434-2025)团体标准,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这一标准的出台,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统一标尺,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也为后续全固态电池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支撑。

兴业证券研报称,全固态电池行业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固态电池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对技术研发、产业生态和市场秩序将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两年,固态电池产业将进入材料竞争格局确立的重要阶段。

政策东风:多方协同,构建发展生态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密集出台政策为产业保驾护航。

2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4月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9月4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30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落资源"的协同格局。北京市2024年9月30日印发的《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加快固态锂电池等技术攻关;上海市计划到2030年建成覆盖固态电池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构建产业生态;珠海市发布《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明确2027年形成产业集群、2030年实现批量交付的目标。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重庆市2024年9月26日发布的《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亦提出,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积极积极创建低空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在航空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025年7月29日甘肃省工信厅修订印发《甘肃省提升产业链韧性促进装备制造业稳增长实施方案(2024-2025年)》,强化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管理,重点瞄准磷酸铁锂电池、固态铅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产品项目引大引强,加速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此外,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施方案》中,强调了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要谋划布局储能、固态电池等未来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既有的团体标准及培育政策正逐渐解决部分基础性问题,但企业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孚能科技建议从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首先,优先制定国家级强制检测标准,统一热失控、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并设立第三方权威认证平台,避免企业"标准不一"导致的市场信任度不足;其次,针对硫化物电解质等高价核心材料及关键设备研发,建议国家提供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减轻企业投入压力;最后,通过政府牵头在高端电动车、储能、电动航空等领域开展示范项目,积累应用数据并纳入行业共享数据库,减少企业重复试错。此外,还需加快专利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对国际专利竞争挑战。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十余项标准项目推进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相关评论